易經

《易經》,中國古典文獻之一,是古代中國巫師用於推演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,自漢代開始尊奉為「五經」之一;《易經》用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,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。它的中心思想,是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。卜筮者向神明問事,求得卦象,藉此預測事情(例如:戰爭、政事、農收等等)的成敗吉凶。

作為卜筮之書,《易經》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,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、宗教、政治、經濟、醫學、天文、算術、文學、音樂、藝術、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,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。自從十七世紀開始,《易經》經由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引介至歐美國家。

《易》據說有三種:連山、歸藏和周易,合稱三易。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已經失傳,《周易》是唯一有傳至後世的文獻。相傳《周易》是依循周文王主編《易》的著述而來,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。1993年湖北江陵荊州鎮(現荊州市郢城鎮)出土的王家台易類秦簡與馬國翰的《歸藏》輯本相符,有學者推定為《歸藏》古文再現。也有人懷疑《歸藏》、《連山》從未存在過,出土的是古易書《易繇陰陽卦》。

三易唯《周易》傳世,因此《易經》通常就是指《周易》。 《易傳》則是早期儒家學者對《周易》「卦、爻辭」所作出的系統性解釋,展現了先秦儒家把《周易》當作君子道德修養指引的解釋方式,共有十篇,通稱「十翼」。後人對《易經》及《易傳》作註解的版本眾多,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弼、韓康伯的《周易注》以及朱熹的《周易本義》。李鼎祚的《周易集解》則收有漢、唐間諸家易注。

易經64卦卦象、卦辭、爻詞、彖辭、象辭

人生旦夕禍福,宇宙起始變化,《​​易經》這部寶典早已講透了。現代,許多人學習《易經》,無非是想預測人生的吉兇變化,未來的生活能否順順利利。然而,很多人卻連《易經》的原始經文都沒有看過只言半語,這又談何研習《易經》呢?

古人經籍在胸,出口成誦,下筆成文。今天,我們讀書,沒必要完全延襲古人的閱讀方法。但對於學《易經》,還是要常常把卦辭、爻辭、象辭、彖辭拿來仔細揣摩。

熟讀經文是學習《易經》最基本的要求,好比一座大廈的根基,根基穩了大廈才能更高,學習《易經》基礎一定要好好打牢。

說到《易經》的原文其實就是伏羲氏創畫的先天八卦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字天書。因為伏羲氏當年根本還沒有文字,所以《易經》整部書只有圖像,是一種比文字更早的符號表達。

今天,若要我們看一個上古時的文字符號,我們的思想跟它完全無法對接,這就導致《易經》文化變得極難理解。

但好在歷史的發展中,易經不斷演變,周文王拘而演周易,推八卦為六十四卦,並作卦辭,周公父子作爻辭。其後孔子作《易傳》,為《易經》插上飛翔的翅膀,我們把他叫做《十翼》。

《易經》分「經」跟「傳」兩大部分,「經」是卦象、卦名,還有周文王周公父子寫的卦辭和爻辭。「傳」就是《十翼》,也就是「經」所做的註解,它讓《易經》更豐富,更有價值、有內涵。

《十翼》(翼為輔助),包括彖(上、下),象(上、下),係詞(上,下),文言,說卦,序卦,雜卦七種十篇。

  • 首先《系辭傳》,是《易經》全盤的大要,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概要或導論,分上、下兩篇;
  • 彖與象,是依《易經》分上下篇(第一卦至第三十卦為上篇,三十一卦至六十四卦為下篇)而分上下。
  • 《彖辭》是解釋卦辭的,解釋全卦的大要;
  • 《象傳》分成大象和小象,一般把說明全卦卦象的稱為《大象傳》,把說明爻象的稱為《小象傳》;
  • 《文言傳》只論及乾坤二卦,仔細加以解說;
  • 《說卦傳》說明八卦所代表的意義,以及八卦相重的由來;
  • 《序卦傳》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。
  • 《雜卦傳》並沒有次序,解釋了六十四卦卦名的含義和特點,將意義相對或相關的兩卦放在一起解釋;

如今,我們所說的《易經》已經包含《易傳》在內,成為一門獨立而完整的經典了。它的主體是六十四卦的卦圖、卦辭、爻詞、彖傳、象傳、文言傳、系辭傳。一般來說,研究《易經》,大部分的精力都是用在這裡。

2024 © 命理學習網